通关文牒,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行证,用于通过关隘或国界。它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通行。通关文牒在古代起到了类似于现代护照的作用,是古代人们出国旅行或进行其他官方活动时的重要凭证。
具体来说,通关文牒在汉唐时期尤为常见,尤其是在阳关和玉门关等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关口。为了防止西北匈奴、突厥等势力的威胁,从西汉时期开始,当地官吏就在阳关发放通关文牒,作为出入阳关的凭证。这种凭证类似于后来的出国护照。
在唐代,通关文牒不仅是出入国界的凭证,还包含了持证人身份、目的等信息的记录,并且需要经过官方的审核和盖章。这种护照制度在唐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当时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
总的来说,通关文牒在古代起到了类似于现代护照的作用,是古代人们进行跨国旅行和官方活动的重要凭证。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