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在“卡脖子”问题上存在多个方面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技术壁垒高:
工业软件,尤其是高端工业软件,如CAD、PDM、PLM等,涉及众多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这些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大厂手中,并且具有较高的门槛和成本。如果我国企业无法获取到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风险。
自主创新能力差:
相比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我国的CAD技术起步较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在高端CAD领域,我国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同行。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弥补技术短板,就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市场竞争不充分:
当前,CAD市场已经高度集中,国外厂商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国内厂商为获得市场,往往采取低价策略,但这种策略并非长久之计,导致对产品研发投入不够,升级迭代缓慢,市场开拓受阻,企业发展受限。
标准受制于人:
国内工业软件标准也受制于国外企业,目前国内工业软件市场的事实标准都是由国外大型制造企业主导,大部分产品开发和应用都需要与对方产品进行互联,因此只能被动遵守对方产品标准。
盈利不足:
工业软件企业盈利不足,导致对产品研发投入不够,升级迭代缓慢,市场开拓受阻,企业发展受限。这种不盈利的现状使得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
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企业使用工业软件严重依赖国外企业,安全隐患和潜在风险极大。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必须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工业软件发展,从战术层面协力推进工业软件发展突围,夯实数字时代工业发展安全根基。
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的政策资金扶持,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开展集中攻关。
打造国产工业软件创新生态圈:
支持国产工业软件企业发展壮大,帮助拓展工业软件创新产品应用场景。
加强人才培养和金融支持:
加强研发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国产工业软件。
推动国产替代:
加快实现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减少对国外软件的依赖,提高自主可控性。
促进市场竞争:
通过政策手段促进市场竞争,打破国外厂商的垄断地位,为国内厂商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