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的信息安全属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密性:
确保信息不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个人或实体。这通常通过加密技术实现,以确保非授权用户无法解读敏感信息。
完整性:
保护信息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损坏。完整性可以通过哈希函数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来验证,确保信息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途中没有被修改。
可用性:
保证授权用户在需要时可以访问和使用信息。这包括防止拒绝服务攻击和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关键信息和资源在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仍能被授权用户访问。
可控性:
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和管理,控制对信息资源的访问和使用方式,包括授权管理和访问控制。
不可否认性:
确保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行为,这通常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来实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能够验证信息的真实来源和发送者的身份。
真实性:
确保信息的来源是可信的,即信息是由真实的个体或实体发送的,而不是伪造或假冒的。这可以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可靠性:
指软件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和条件下,能够维持其性能水平,不出现严重的错误或异常退出。
用户权限限制:
软件是否按功能模块划分用户权限,权限划分是否合理,超级用户对各个用户的权限管理是否合理。
用户和密码封闭性:
软件对用户名和密码有无校验和保护措施,尤其对密码有无屏蔽功能。
系统对用户错误登录的次数限制:
软件对用户错误登录有无次数限制,以防止暴力破解。
留痕功能:
软件是否提供操作日志,记录用户的登录时间、操作行为及离开时间等。
屏蔽用户操作错误:
考察软件对用户常见误操作的提示和屏蔽情况,例如避免日期录入错误或写入无效日期。
错误提示的准确性:
当用户操作错误或软件发生错误时,系统能否提供准确清晰的提示。
错误是否导致系统异常退出:
考察软件在发生错误时的稳定性,是否会自动退出,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害。
数据备份与恢复手段:
软件是否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以确保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恢复。
软件来源:
选择从官方渠道获取软件,以减少恶意软件传播的风险。
用户评价和评论:
查看其他用户的评价和评论,以了解软件的质量和安全性。
权限请求:
在安装软件时,仔细阅读权限请求,判断是否有与功能无关的权限请求,以识别潜在的恶意软件。
通过综合考虑上述属性,用户和开发者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软件的信息安全性能,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信息资产免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