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涉及多个层面的监管措施和技术手段。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监管要点和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QMS)
建立强大的质量管理体系(QMS)对医疗器械软件开发至关重要。遵守ISO 13485:2016等标准可确保开发、测试和维护过程的受控和可追溯。
全面的QMS包括风险管理、软件开发、文档、配置管理和验证。
风险管理
医疗器械软件需要全面的风险管理,包括分析、评估、控制措施和上市后监督。鉴于软件的动态特性,在设备整个生命周期中持续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
临床评估
临床评估用于验证软件在其指定环境中是否按预期运行,对于证明软件的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包括数据收集和分析。
上市后监督
医疗器械软件进入市场后,上市后监督会持续监控其性能、安全性和可用性。制造商需要收集和分析上市后的数据,解决事故,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注册与分类
医疗器械软件根据其用途、持续时间、侵入性、安全影响进行分类,该分类规定了所需的监管流程和标准。
只有控制医疗器械功能的软件和分析软件才作为医疗器械管理。
技术手段
由于医疗器械软件是存贮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程序,监管不能仅靠监管人员的知识与经验,还必须借助高科技手段,走一条技术与监督相结合的道路。
目前医疗器械软件监管设备基本没有,监管人员只能采取将注册证书与实际应用的软件相对照这种原始的方式进行监管。
法规与标准
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三类,风险程度越高,相应的管控措施也越严格。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二类医疗器械独立软件技术审评规范》,明确了审查的关键技术要点,包括产品名称、结构组成、适用范围、工作原理、风险管理资料以及技术要求等。
人工智能与软件变更
人工智能技术为医疗器械创新带来新的契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软件与传统医疗器械软件相比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美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出了一项旨在促进人工智能医疗器械自我学习、迭代更新的变更监管框架提议,允许企业在软件全生命周期管理条件下,在注册时提交一系列规范文件,为预期变更提前制定计划。
综上所述,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需要结合技术手段、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临床评估和上市后监督,同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标准。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应用,监管框架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应对新的挑战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