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软件设计往往是为了特定的应用而编制,采用机器代码或汇编语言,软件规模较小,文档资料缺乏,很少使用系统化的开发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软件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急剧增加,软件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原来的个人设计、个人使用的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迫切需要改变软件生产方式,提高软件生产率。
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包括:
经费预算超支:
软件开发项目经常出现预算不足,完成时间拖延的情况。
软件不满足用户需求:
开发的软件往往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软件可维护性差:
软件产品往往难以维护和更新。
软件可靠性差:
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可靠性不高。
开发成本上升:
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缺乏适当的文档资料:
软件通常缺乏必要的文档资料,导致后期维护和升级困难。
为了应对软件危机,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在联邦德国召开国际会议,正式提出“软件工程”一词,标志着软件工程学这一新兴工程学科的诞生。软件工程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克服软件危机。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